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邵萌6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加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公园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国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国家公园管理暂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邵萌6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加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公园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国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暂行办法》),并于6月1日印发。记者注意到,《暂行办法》包括总则、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公众服务、监督执法、附则等六章,共四十一条。《暂行办法》明确,国家公园应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分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代表性强,核心资源集中分布,或生态脆弱需要休养生息的区域应划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以外区域划为一般控制区。《暂行办法》还明确,未经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意,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中国国家公园标志。
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可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或允许开展下列四方面活动:一是管护巡护、调查监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活动及必要的设施修筑,以及因有害生物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等开展的生态修复、病虫害动植物清理等活动;二是暂时不能搬迁的原住居民,可在不扩大现有规模前提下,开展生活必要的种植、放牧、采集、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修缮生产生活设施;三是国家特殊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行动等需要修筑设施、开展调查和勘查等相关活动;四是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活动。
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确保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可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或允许开展下列有限人为活动:一是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活动;二是因国家重大能源资源安全需要开展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三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包括水文水资源监测及涉水违法事件的查处等,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活动;四是经依法批准进行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五是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六是不破坏生态功能的生态旅游和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七是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八是重要生态修复工程,在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适度放牧,以及在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人工商品林内开展必要的经营;九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活动。根据《暂行办法》,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建立巡护巡查制度,组织专业巡护队伍,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及时掌握人类活动和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此外,应依法履行森林草原防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此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会同国家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控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致害,依法对受法律法规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的人员伤亡、农作物或其他财产损失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
《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按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访客容量和路线,建设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预约制度,严格控制开发利用强度,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建立国家公园综合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信息服务。应引导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支持和传承传统文化及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完善生态管护岗位选聘机制,优先安排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社区原住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生态监测等工作。此外,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建设应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国家公园毗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理规划建设入口社区。2021年10月,我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等10个省区,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首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